导读:家庭教育:学会倾听小家伙内心的声音--家庭教育
简介:怎么面对家庭教育才是正确的?
面对教育,不管男女老少,总会侃侃而谈,上至国家政策,下及个人经历,头头是道,掷地有声。然而,大家所理解的“教育”,往往偏重于学校教育,“减负”“考试”“作业”等耳熟能详的教育词汇,实则也都将矛头指向了学校。事实上,身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他们所孕育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高于学校教育。而目前中国学生的家庭教育“缺位”了吗?它是否偏离了轨道?
这是一个“拼爹”、“拼人品”也“拼孩子”的“蛮拼”时代。当孩子的分数和名次成为家长的耻辱和荣耀,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属物”,甚至产生严重“缺位”也就无需费解了。导致家长不太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不是看他有多么懂礼貌,会不会独立思考,能不能独立生活,也不是看他和家长的关系有多融洽,成长的幸福指数有多高,正如评价家长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给了孩子多少鼓励,陪他经历了多少次挫折,教会了他多少做人的道理一样。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礼仪之邦,我们不缺少“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家长制”作风,更加不缺少条条框框的家规家法。然而,若从促进人格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角度看,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常常出现的严苛的“家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仔细考究不难发现,所谓的“家教”其实都是为了让子女达到社会的要求,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维护家庭的荣誉和尊严,并没有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换言之,“家教”的主体和出发点都存在一定偏差。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教育的主体是孩子,家长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他们是孩子成长剧的配角而不是导演。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需要的爱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全球畅销书《爱的五种语言》中说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爱之语“,只有懂得对方的”爱之语“,才能够让爱收到成效。对于孩子来说,成长中需要的是鼓励、尊重、倾听和理解,是来自亲情的温暖和关怀。家长只有明白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爱之语“,才能够填补孩子成长中的空白。
当父亲不再居高临下地向儿子施加令号,而是坐下来进行一场男人和男人的谈话;当母亲不再试图查看日记来了解女儿的情感经历,而像朋友一样耐心倾听给出建议;当家长将成长的主权交给孩子,放开孩子的手,站在原地,只等孩子回头时给他一个鼓励的笑意,做父母的才真正完成自己家庭教育的功课,才能真正骄傲地对孩子说:你的成长,我没有过缺席……
PS:
Copyright © 2001 - 2016 gdwjdkj.com All Right Reserved 黑马情感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统计代码